<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新華網 正文
      機器來種地,農民去干啥?——走進吉林省榆樹市農業全程機械化鄉鎮
      2019-04-21 16:23:4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長春4月21日電 題:機器來種地,農民去干啥?——走進吉林省榆樹市農業全程機械化鄉鎮

        新華社記者 褚曉亮、高楠、薛欽峰

        這里是我國首批使用“東方紅”牌拖拉機的鄉鎮之一,這里基本實現了農業全程機械化,這里用50多年的時光一次次見證著我國機械化的新變革……這里是吉林省榆樹市的弓棚鎮,以機械化程度高而著稱。機械化不光提高了當地糧食產量和效益,也讓大量農民從繁重的農事中解放出來。

        機器來種地,農民去干啥?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在春耕時節走進弓棚鎮,感受著農機化給“三農”帶來的新變化。

        1萬多戶農民 1萬多臺機器

        “這是玉米全自動收割機,只要在地里一走,這邊直接出來的就是玉米棒子。”弓棚鎮長山村益民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劉繼山指著一個3米多高的“龐然大物”對記者說。

        走進益民種植合作社,院子兩側各有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農機庫,庫房里整齊停放著20多臺農機,收割機、播種機、鋤草機甚至包括玉米秸稈打包機……品類齊全、蔚為壯觀。

        弓棚鎮鎮長宋憲平介紹,截至目前,全鎮有農戶19500戶,農機具保有量達11000多臺套,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有200余家,基本實現了全鎮農業生產農機全覆蓋。

        弓棚鎮作為一個農業機械化的典型鄉鎮,有著悠久的機械化歷史。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使用“東方紅”牌拖拉機的鄉鎮,1964年,吉林省第一臺“東方紅-54型”履帶式拖拉機就落戶在該鎮長發村。

        在長發村當了27年村黨總支書記的崔英驕傲地告訴記者:“長發村土地平整,面積大,特別適合開展機械化作業。因此,機械化起步早,在全國都有名,以前村里每天接待各地來參觀學習的都數不過來。”

        農機化普及使弓棚鎮的農業產量不斷跨上新臺階,長發村歷史上曾創下吉林省糧食單產新紀錄。2018年,該鎮糧食產量達到25萬噸。

        “鐵牛”唱主角 農民換皮鞋

        “鐵牛”唱起了主角,農民被從田里解放出來。“過去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種莊田;現在多數農民脫下泥靴換皮鞋。”崔英說。

        劉繼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每家種地,需要四五個人干一個月。現在農民只需備好種子、化肥,一個農機駕駛員不到一周時間就能將300多公頃地種完。全年從種到收只需輔助工人15人,比過去減少了100多人。”

        農機化程度提高,促進了土地流轉。更多的農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自己出外打工。在弓棚鎮,看不到“零耕碎種”的“百衲衣”,而是一馬平川、整齊劃一的規整農田,正是大型機械“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從“零耕碎種”變為集約管理,生產品種、作業時間、種田水平都得到統一和提升。

        宋憲平告訴記者,由于大量農民從田里解放出來,可以騰出時間從事二、三產業。目前,弓棚鎮形成了糧食、畜牧、運輸、棚膜、商貿流通五大支柱產業,城鎮化水平在全市居于前列。

        在位于弓棚鎮十三號村的創業園區內,110棟果蔬大棚鱗次櫛比,村民趙國忠正在大棚內給葡萄綁枝。2009年,趙國忠將自家6.5畝土地托管給村里的種糧大戶,自己專心搞起棚膜經濟。“土地托管后一年收益6000元,兩棟大棚一年能掙10多萬元。”他說。

        目前,弓棚鎮果蔬大棚已發展到12500棟,建成標準化蔬菜園區18個,年產值達12億元,帶動當地近萬人就地就業。弓棚鎮也被確定為“中國·北方冬季蔬菜生產基地”核心區。

        機械化拓寬了弓棚鎮農民的致富渠道,農民的收入結構由單一的土地收入逐步變成“土地+養殖+務工”多元收入,凸顯出“一變三”的效應。

        種田高效了 理念變新了

        弓棚鎮勝明村農機大戶李在偉于2009年成立了榆隆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10年間,他深刻體會到農機化的甜頭。

        “通過全程農機化作業,我們每公頃土地節約生產成本近1000元,每公頃玉米產量提高約1500斤。種田有如此高的效益,讓我們覺得農業大有搞頭,我們也樂于嘗試新的事物,接受新的理念。”李在偉說。

        像李在偉一樣,農機化的普及也打開了農民的視野。一些合作社負責人開始吸收現代農業經營理念,把目光投向了農業發展的新事物、新趨勢。

        在弓棚鎮水泉村的科鐵公路旁,榆樹市仁和機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院內一座高聳的烘干塔格外引人注目。43歲的合作社理事長陳慶偉穿著時尚、年輕干練。“我以前只考慮怎么多打糧食,但農機化的普及給我們創造了條件,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發展循環農業、高效農業。”

        在陳慶偉看來,循環農業是合作社發展的大勢所趨。仁和機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機械化為依托,開始嘗試種養殖結合的發展模式,以種植業拉動養殖業,以秸稈飼料代替牧草,利用養殖牲畜的糞便、沼渣及秸稈發酵有機肥,為黑土地改良建立有機種植基地。

        “機械化和循環農業結合,讓我們的農業發展大有奔頭。”陳慶偉滿懷期待地說。

      +1
      【糾錯】 責任編輯: 程瑤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全民閱讀書香濃
      全民閱讀書香濃
      玉龍雪山風光無限
      玉龍雪山風光無限
      世界園林巡禮——比利時拜加登城堡
      世界園林巡禮——比利時拜加登城堡
      故宮“藏寶圖”| 通往故宮最美的春天
      故宮“藏寶圖”| 通往故宮最美的春天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0691124395401
      中文字幕日韩无线码在线一区_制服肉丝亚洲中文字幕_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_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亚洲第一簧片在线 | 在线中文字幕地址 | 在线视频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秘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