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新華網 正文
      從“填飽肚子”到“過好日子”——改革開放40年河南農業三重“蝶變記”
      2018-12-18 09:20:5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來自一線的調查報告·圖文互動)(1)從“填飽肚子”到“過好日子”——改革開放40年河南農業三重“蝶變記”

        在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尚莊村,電動平移噴灌機為麥田澆水(3月1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

        新華社鄭州12月18日電 題:從“填飽肚子”到“過好日子”——改革開放40年河南農業三重“蝶變記”

        新華社記者王丁、宋曉東

        雖已深冬,眼前的麥田卻是一片生機,冬小麥齊刷刷地冒起頭,迎著寒風裝扮著中原大地,昭示著來年的豐收。改革開放40年間,河南從“中原糧倉”“產糧大省”邁向“農業強省”,努力守住并打好這張“農業王牌”。河南農業在“種什么”“賣什么”“干什么”上下功夫,轉變生產方式、延伸產業鏈條、強化科技創新,讓“多的好起來”“大的強起來”“土的‘洋’起來”,在改革發展中迎來三重“蝶變”,實現了從“填飽肚子”到“過好日子”的蛻變。

        讓多的好起來 從“產量農業”到“高效農業”

        今年麥收的時候,河南永城市的種糧大戶侯建理心里直打鼓,因為天氣不好,1000多畝麥子從種到收連遭5次災,一畝地減產200斤,可沒想到賣完糧才發現是虛驚一場。由于種植的是優質強筋麥,雖然減產了但質量好,面粉廠訂單收購,每斤價格比普通小麥高了兩毛錢,減產沒減收。

        糧食高產曾是河南農業的一塊金字招牌,河南常年種小麥8000萬畝以上,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歷史上河南夏糧生產曾保持“十三連增”。但隨著農產品供給結構矛盾的出現,河南也開始遇到“賣糧難”“買糧難”的尷尬,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成為河南農業發展的重頭戲。

        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持續保持在1200億斤以上的前提下,河南把優質高效供給作為轉型的重要一步,鼓勵發展優質小麥,將全省劃分為豫北強筋、豫中東強筋、豫南弱筋等3個優質小麥生產區。2017年,河南建成千畝以上單品種規模連片種植區1769個,優質麥總種植面積達到840萬畝,優質小麥帶動農民直接增收2.5億元。

        今年剛收完秋,河南延津縣西朱村村民程學偉就趕忙種上了優質小麥,“誰說農民不愿意種地?現在種優質麥不愁賣價還高,越干越起勁?!?/p>

      (來自一線的調查報告·圖文互動)(2)從“填飽肚子”到“過好日子”——改革開放40年河南農業三重“蝶變記”

        在河南省新鄭市孟莊鎮農民創業園,當地村民在一家紅棗加工企業分裝紅棗(2016年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

        讓大的強起來 從“原料農業” 到“品牌農業”

        河南一直被稱作農業大省,卻不是農業強省,一字之差反映出河南在農業產業發展上的短板。長期處于種地賣糧的“原料農業”階段,讓河南在農業生產上付出多、貢獻大,卻始終處于農業產業鏈條的底端。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構建產業鏈、組合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傳統農業插上產業化的翅膀,一批農業企業迅速成長,一批農產品品牌勃然而出。河南“土特產”成了市場“名牌”,實現了從賣糧食、賣原料,到賣食品、賣品牌的轉變。

        在新鄭市,一顆顆小紅棗做成了大產業,好想你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農企,從賣原棗起步一步步做大,產業鏈不斷延伸,2011年成功上市,目前公司市值超百億元?!艾F在我們探索紅棗的主食化、提取紅棗酵素作養生飲料,紅棗產業已經升級到了4.0,毛利率比初期提高了20個百分點?!焙孟肽愎靖笨偨浝硎垲I說。

        利用當地小麥的品牌資源,延津縣引進了克明面業、中德合資云鶴食品等多家食品和白酒飲品企業,形成了以小麥為頭雁、以“專用粉—面條—速凍食品—烘焙食品”和“白酒—包裝—電商—物流”產業鏈為兩翼的“雁陣”發展布局。目前,河南依托獨具優勢的農業資源打造出了萬億級的食品產業,一大批“河南牌”農產品走進國人廚房,擺上世界餐桌。

        讓土的“洋”起來 從“天工農業”到“智能農業”

        提到農民、想到農業,不少人會習慣性地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干活累兮兮,日子苦哈哈”,然而在河南,改革開放的40年間,農業的“干法”已經悄然發生改變。

        在河南??h,種糧大戶張玉峰家里裝著一塊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的是他承包的2000多畝地里的溫濕度、土壤墑情、病蟲害信息等,過去種地靠經驗的“老把式”如今也玩起了大數據。鶴壁市氣象局氣象臺臺長任麗偉說,在鶴壁農民種田用上了衛星,通過一套叫星陸雙基的系統,可以實時獲取7類農業參數,及時提供病蟲害防治、小麥最佳收獲期等重要數據,每畝增產50斤。

        “智能農業”不僅讓農業“洋氣”起來,更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改寫了傳統的農業生產。如今在河南大部分地區,已經看不到“一個老農一頭牛,一把鐮刀扛肩頭”的畫面,一批新農人從城市回到鄉村利用現代科技干農活。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種植和田間管理,5個人能種一萬畝小麥;一臺3米多高的收割機作業,一天的作業量就相當于過去200個農民,農業生產邁進了智慧時代。

        走過改革開放40年,河南的農業農村實現了歷史性巨變。如今,鄉村振興又揭開了“三農”發展的新篇章,河南農業還將在改革發展中繼續砥礪前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杰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魚躍人歡冬捕忙
      魚躍人歡冬捕忙
      濟青高鐵開通在即
      濟青高鐵開通在即
      夜捕
      夜捕
      吉林舒蘭市發現疑似東北虎蹤跡
      吉林舒蘭市發現疑似東北虎蹤跡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661123868023
      中文字幕日韩无线码在线一区_制服肉丝亚洲中文字幕_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_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午夜福利视频网 | 小泽玛丽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乱码人人爽人人澡人人 | 青青青视频在线视频免费 | 五月天亚洲综合在线 | 中文字幕一本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