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新華網 正文
      梁建強:把輿論監督的長劍,刺向“四風”
      2018-11-02 07:14:3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為2017年農歷臘月27,梁建強(右)在湖北崇陽走訪貧困戶。

        【演講稿】把輿論監督的長劍,刺向“四風”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湖北分社記者梁建強。

        很榮幸能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我分享的題目是——《把輿論監督的長劍,刺向“四風”》。

        故事,首先要從一棟房子說起。

        大家現在看到的圖片,是我在一次調研途中遇到的一棟房子。房子的主人是一名貧困戶。 如果僅從外觀來看,這個房子并沒有任何異樣——外立面經過了粉刷,顯得很是干凈、整潔。但走進屋內,卻是“內外兩重天”的格局——里面的房間的墻壁,并未進行任何粉刷、土坯裸露,墻體上的裂痕清晰可見。

        除了內外有別,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家臨近外部道路的豬圈,外墻也被粉刷、修葺一新,但在屋后的廚房,由于不容易被外人所看見,無人問津,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無奈之下,他想了個辦法,索性把豬圈改用作廚房。

        這是一個山區的危房改造的真實樣本。

        后來,當地的鎮委書記聞訊趕到,略顯肥胖的他一路小跑,滿頭大汗。他當場表態——“下午就安排工程隊,把屋里刷好”。

        我問他:“之前怎么就沒想到呢?”他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

        那天,我和同事從早上八九點鐘進山,沿著崎嶇的山路一路訪貧,直到晚上九點多鐘才吃上飯。

        一路上,看了很多實情、掌握了不少線索,寫稿早已不是問題。心里,卻始終是沉甸甸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的存在,好政策得不到好落實,群眾的獲得感自然難以保障。

        路上,我也想起,此前參與的另一個調研。

        當時,接到群眾的反映情況——有的地方在推進城鄉環境整治、農村危房改造時,不考慮客觀實際,而是優先考慮離主干道近、離鐵路線近的位置。

        循著零星的線索,開始“大海撈針”式的摸排。由于掌握的信息,并未確定具體的村組與位置,只能采取“笨辦法”——沿著高鐵線路、高速公路線路分段探訪,一點點縮小范圍。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鎖定了有的地方房屋面向高鐵線路、公路的一側刷白,另一側不管不顧的“怪象”的證據。

        相關探訪的內容,后來,我把它寫入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值得警惕》一文之中,那篇稿件中,共梳理了十類典型問題。

        比如,一些調研活動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調研現場成了“秀場”;一些地方注重打造領導“可視范圍”內的項目工程,“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

        這一由社領導點題、領銜以及逐字逐句審改把關,參編部精心組織,集中了團隊的集體智慧,我有幸作為主要執筆人之一的調研,獲得領導同志長篇批示,全國范圍內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由此開端。

        稿件中的案例,無不是源于團隊成員們平日里深入“扎根”、勤于調研時掌握線索、發現的現象。有人說,作為記者,他的腳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筆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筆下有多少真情,他的報道就有多少力量。我想,只有更多地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稿件才能更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更有力度、更有溫度。

        與四風的戰斗,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遠沒有到鳴金收兵的時刻。

        講完了房子的故事,還想分享一個關于證明的故事。

        這張圖片,有些模糊,它是一段視頻的截圖。圖片正中這位銀發蒼蒼的老人,名叫白啟永。

        為了證明自己還活著,家人將坐在輪椅上的他抬進車里,從湖北武漢趕到紅安。

        到達辦事單位,又因沒有電梯,不得不將老人抬上三樓的辦事大廳。

        “九旬老人社保年審,家人抬著爬上三樓”——我和同事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率先、持續報道,并發出評論稿件,引起了領導同志的關注。

        今年6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

        7月5日,人社部發布新規,全面取消領取社保待遇資格集中認證。

        老人的女兒后來給我發來信息——“謝謝你們主持正義、為老百姓討了一個公道”……

        回顧入社以來,這些年,與“四風”戰斗的故事還有很多。從深入基層調查紅頭文件攤派煙酒,到追蹤貧困縣建豪華樓;從聚焦干部“陪酒死”,到調研超標辦公用房的清理中暗藏貓膩……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與“四風”的戰斗,還將繼續。

        這樣的堅持,也源于新華社的歷史傳承。革命年代,新華社記者一直是不怕流血犧牲、勇立潮頭的斗士;和平年代,一代代新華人的名篇佳作,也樹立了一座座豐碑;

        而在我的身邊,在分社唐衛彬社長等領導的領銜下,十多年持續關注的楚源化工頑疾得到有效治理等,同樣樹立了標桿。

        高山仰止,更需向榜樣學習。

        “四風新動向”之后,同事們送了我一個新綽號——“梁四風”。我說,其實我只是“梁吉訶德”。“四風”問題,就像面前的那座風車。只要它還在哪里,那么總要抽出監督的長劍,一次次刺向它。

        監督,更多時候是希望帶來推動與變化。于我個人而言,更期待的,莫過于風清氣正。

        我時常想,社會這個“大我”的革新與進步,離不開每一個“小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努力。

        在這個萬物速朽的快節奏時代,總要試著寫一些能夠對抗時間的文字,才能不負“新華社記者”這五個字,所承擔的責任與使命。

        前路漫漫,依舊任重道遠。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孜孜前行。這就是我分享的故事。謝謝大家!

        (梁建強,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長期致力于監督報道、評論報道。多次參與重大主題調研采訪,參與“兩會新華時評”“十九大新華時評”等寫作。曾獲評中宣部“新春走基層”先進個人、新華社社長總編輯獎、范敬宜新聞教育獎、中國人大好新聞獎一等獎、全國政法綜治新聞獎、湖北新聞獎等新聞獎項數十項。兩次獲評新華社優秀共產黨員。)

      +1
      【糾錯】 責任編輯: 汪亞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尼亞加拉大瀑布上演國際煙花賽
      尼亞加拉大瀑布上演國際煙花賽
      博物館里秀旗袍
      博物館里秀旗袍
      “殲-20,你不要飛得那么快……”
      “殲-20,你不要飛得那么快……”
      雨后婺源美如畫
      雨后婺源美如畫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41299796871
      中文字幕日韩无线码在线一区_制服肉丝亚洲中文字幕_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_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亚洲男人天堂视频在线 | 亚洲综合网站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 | 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中文亚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