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隐私泄露已成外卖快递行业的顽疾,外卖快递人员偷拍用户家庭环境、快递面单信息在黑市流通等问题近年来频频被曝光。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外卖员、快递员不是最多只掌握收件人姓名、地址与虚拟号码这些必要信息吗?其实不然。调查显示,透过快递运单上的姓名、手机号和地址,能还原出90%的个人信息。尤其是通过手机号,可查到绑定的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账号,进而了解个人兴趣偏好和消费习惯等。
那么,怎样把个人信息“藏起来”呢?加密处理。具体来说,就是运用虚拟号码等去标识化技术,对快递运单上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而技术处理后的运单被称为隐私运单。快递员只能通过特定APP联系收件人,不能直接识别手机号码。然而,技术从来只是一种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讲,运用技术工具的主体和保障技术治理的制度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治理主体和制度环境一旦出了问题,“技术在场”就难以保证“治理在场”。
从全流程的视角来看,快递链条包含商家贴单、仓储分单、揽件分包、中转派件、末端驿站等各个环节。在这长长的链条上,处理个人信息的主体多,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操作环节出现漏洞,个人信息就可能发生泄露。以往,在外卖与快递领域,网络黑灰产业能把一家企业的用户数据库整个“拖库”,造成手机号、收件人姓名、地址等信息泄露。有的快递企业“后院”失守,不法分子从驿站攻入后台服务器,数以千计的公民个人信息悄然通过远程操控被上传网盘和倒卖。“内鬼”与“黑客”的存在恰好从侧面证明,“制度篱笆”并没有扎牢,有人还躺在岗位上“打盹”。
当然,便利与安全常常是一对矛盾。调查显示,在操作层面,隐私运单的推行的确影响了一些末端派送环节的便捷性。譬如,快递员要在用手持终端扫描具体信息后,才能进行投递。当消费者选择信息加密后,隐私运单的虚拟号码会被屏蔽或拒接。一些代收网点还没有自动信息分拣功能,无法通过隐私面单对快递分类存放。对只盯着效率与利润的企业来说,这些因素恐怕就变成了提升技术治理效能的障碍。为了所谓的投递便利而置个人信息安全受损害于不顾,如此外卖、快递企业恐怕就少不得戴上一顶“不作为”的帽子了。
实际上,普及隐私面单,更是一场全产业链的变革。寄递企业与电商平台需要携起手来,把最大程度保障用户隐私作为赢得市场的“卖点”,真正从“拼流量”转向“拼服务”。譬如,共同推进信息数据处理标准化,全流程破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使末端服务更规范、更便利,把隐私保护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细微处。 (杨博)